生活中冰敷的作用很大,今天告诉你冰敷的正确打开方式
冰敷,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法,但是,不正确的冰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,反而有可能会加重之前的病情,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。
冰敷的作用0
冰敷,作为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,最常用于外伤等引起的炎症急性期。
1.止痛:冰敷可以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,神经终板兴奋减少,疼痛阈值提高,因而可以起到减轻或解除疼痛的作用。
2.预防肿胀:冰敷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,从而令局部渗出减少,肿胀减轻。
3.减少继发性损伤:冷刺激可以使局部温度降低,减低细胞代谢,减少自由基的产生,因此可以减轻组织细胞的继发性损伤。
4.抑制炎症反应: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、血液循环减少,因而降低组织新陈代谢率,抑制炎性反应。
如何正确冰敷?
1.冰敷材料:
(1)冰块:用于制造冰敷所需的低温。
(2)冰袋:用于装冰块,使冰敷更为方便和安全。
(3)毛巾:用于包裹冰袋,防止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。
2.冰敷位置:红肿热痛部位的皮肤表面或术区敷料上方。冰敷过程中可以缓慢移动冰袋,以确保全方位冰敷。但应避免直接皮肤接,触冰敷时不应将冰块或冰袋直接贴在皮肤上,以防皮肤受到冻伤。
3.冰敷时间:冰敷适用于急性受伤后的48-72小时内。每次冰敷的时间应适中,一般不超过20分钟,每3-4小时进行一次冰敷,避免过长时间的冰敷,以免引起皮肤损伤。保持适当的间隔时间,每次冰敷后应给皮肤和组织足够的时间恢复正常温度。
冰敷的注意事项
1.避免在开放性伤口上冰敷:不要在开放性伤口或破损的皮肤上进行冰敷,以防引发感染或加重损伤。
2.观察皮肤反应:在冰敷期间,应密切观察皮肤的反应。如果发现皮肤变白、出现麻木感、刺痛或其他异常感觉,应立即停止冰敷,并寻求医生的建议。
3.特殊部位的注意事项:对于某些特殊部位,如心脏前面(心前区)、眼睛以及有骨性突起的部位,进行冰敷时需要特别小心,以防造成不良反应或冻伤。
4.避免过于寒冷:冰块不要直接接触皮肤,以免造成冻伤,可以适当增加包裹物的层次,减少接触时间。
不适合冰敷的情况
1.血液循环障碍:冰敷会使血管收缩,血液循环减慢。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血液循环障碍问题,如雷诺氏症、动脉硬化等,冰敷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血液循环障碍,导致病情加重。
2.寒性荨麻疹:这是一种与寒冷刺激有关的疾病,冰敷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肿、疼痛、瘙痒等症状,加重病情。
3.慢性炎症:当局部出现慢性炎症时,冰敷可能因减少局部血流而影响炎性因子的吸收,不利于病情缓解。例如,慢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在急性发作期可能需要冰敷以缓解症状,但在慢性期,热敷可能更为适宜。
4.神经系统疾病:如外周神经正在再生处,冰敷可能会刺激神经,不利于神经的再生和修复。
5.皮肤疾病:当皮肤存在炎症、破损、感染等情况时,冰敷可能会刺激皮肤,加重症状或引发感染。
6.心脏疾病及血压不稳定:冰敷可能影响血液循环,对于心脏疾病和血压不稳定的患者,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或影响血压控制。
温馨提示:
冰敷虽然可以缓解症状,但并不能根治疾病。如果疼痛或不适情况持续或加重,建议及时就医,以免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