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椎间盘突出如何康复锻炼

腰椎间盘突出是较常见的疾病之一,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,尤其是髓核,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,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,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,髓核组织胸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,导致相邻脊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,从而产生腰部疼痛,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、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。

那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该如何进行康复呢?

卧床休息:首先要提醒的是所卧之床必须是硬板床。限制体力活动,可使腰肌放松,从而起到减轻椎间压力的作用,这样有利于消炎、消肿及损伤的修复,因而可促进症状的消除。但卧床不宜过长。术前卧床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,而术后卧床有利于切口愈合,减轻术中牵拉引起的腰骶肌水肿,并可促进剥离的骶棘肌重新附着于椎板等处。但卧床时间过长,会增加褥疮、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。

  围腰保护:腰围的使用可增加腰椎稳定性,减轻椎间隙的压力,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。适宜在术前保守治疗及术后3个月内使用。

  物理干预:常用的方法有使用考茨仪、肌肉电刺激仪、中频电疗法、短波透热、超声波疗法等,物理治疗可提高组织温度,改善血液循环及组织代谢加速,损伤修复,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。一般每天两到三次,每次30分钟,在疼痛明显处使用。术前主要用于腰腿痛症状的缓解,术后可促进肌肉消肿、切口愈合、消除残留症状。

  牵引:适用于术前,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/7-1/5,牵引时间一般每次30 分钟,每天1-2次。两周为一疗程。可根据治疗效果,使用1-2个疗程。减轻椎间隙压力,并使部分膨出的椎间盘还纳。

  运动训练:腰背肌训练,包括伸肌训练和屈肌训练,如五点支撑(仰卧位,头、双肘、双足支撑);四点支撑(仰卧位,双手、双足支撑);三点支撑(仰卧位,头、双肘支撑)直腿抬高训练,燕飞(俯卧位,头肩及双下肢同时上翘)。它们的作用加强腰背肌肌力,防止静脉血栓形成、保证心肺功能、促进代谢。术前及术后均可加强腰背肌力量、减轻椎间盘压力、稳定腰椎。

  术后三周在围腰保护下逐渐坐起,开始时背后垫软垫以支撑,根据病人的耐受性逐渐延长坐立时间。四周练走,开始需在他人搀扶保护下进行,逐渐可扶床沿、栏杆等行走,下肢及腰部力量增强后可逐渐独立行走。三个月后复查,半年左右恢复轻体力劳动。

  心理疏导:正确了解该疾病,一旦确诊应勇敢面对,增加信心,克服心理障碍。

注意:

  锻炼时应根据年龄、病情、手术方式等,遵循由肢体远端到近端、由被动到主动、手法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。年龄超过65岁、体弱或手术创伤大如术中出血量大、多椎板切除的患者,锻炼量应遵医嘱适当减少,推迟坐、站等的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