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
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
2025年11月18日至24日,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如期而至,今年的主题“立即行动:守护当下,保障未来”,向全球发出了应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(AMR)的紧急号召。这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十大公共卫生威胁的危机,早已不是遥远的预警,而是正深刻影响每个人健康安全的现实挑战。
抗微生物药物是人类对抗感染的“生命防线”,包括我们熟知的抗生素、抗病毒药、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,从普通感冒引发的细菌感染到癌症化疗后的感染防护,都离不开它们的守护。但当这些药物被误用或滥用时,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会逐渐适应药物作用并发生变异,形成耐药菌株——就像病菌穿上了“防弹衣”,让原本有效的药物失效,普通感染也可能变得难以治疗,甚至危及生命。
世卫组织2025年最新监测报告显示,全球范围内六分之一的常见细菌感染已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,2018至2023年间,超40%受监测抗生素的耐药率持续上升,年均增幅达5%至15%。更严峻的是,大肠杆菌、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正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等首选药物产生耐药,在非洲部分地区,这一比例已超过70%。若不及时干预,到2050年,耐药菌感染可能导致全球3900万人丧生,每年造成高达41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,常规手术、癌症治疗等医疗服务的风险也将急剧攀升。
耐药性的蔓延,与人类的不当行为密切相关。在医疗领域,部分患者将抗生素等同于“消炎药”,感冒发烧就自行购药服用;有的患者症状刚缓解就擅自停药,导致病菌未被彻底清除而产生耐药性。在农业生产中,抗微生物药物被滥用为生长促进剂,通过食物链和环境进一步加速耐药菌传播。此外,环境卫生污染、感染防控体系薄弱等因素,也为耐药性产生提供了“温床”。
应对这一跨领域、全球性的危机,需要“同一健康”理念下的全民协同行动。作为普通公众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:
首先,严格遵医嘱用药。抗生素仅对细菌、支原体等感染有效,对病毒性感冒、流感等无效,切勿主动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,更不能自行增减剂量或缩短疗程。服用头孢类药物等期间及停药后7天内严禁饮酒,避免引发双硫仑样反应等严重后果。
其次,养成良好卫生习惯。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离,减少感染风险,从源头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需求。同时,不随意丢弃过期药物,避免污染环境。
再者,关注食品源头安全。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肉类、蛋类等农产品,支持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生产者,拒绝食用非法添加药物的食品。
此外,我们还可以成为耐药性防控的倡导者,向家人朋友普及科学用药知识,监督身边药物滥用行为,让“合理用药”成为社会共识。
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速度,早已跟不上耐药性产生的步伐。当前,全球抗微生物药物研发投入不足,新药物的问世远难应对耐药菌的蔓延态势。守护这些“生命武器”,不仅是政府、医疗机构、农业从业者的责任,更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。
2025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的钟声已经敲响,“立即行动”不再是口号,而是关乎当下健康与未来福祉的必然选择。让我们从科学用药的每一个细节做起,用实际行动延缓耐药性蔓延,共同守护这份属于全人类的健康遗产,为子孙后代留住对抗感染的“有效防线”。

